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年03月15日 14:45:46 来源:延长县小学 访问量:613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邮编:717100   电话:132****6900
延长县小学   刘冬梅
内容摘要
1、开展愉快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鼓励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3、提倡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愉快教育   质疑问难   实践操作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是由问题构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启动内驱力,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开展愉快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1、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
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的生间情感听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2、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位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3、创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在教学中,课堂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管对错,都应予以鼓励,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争议、大胆发言。例如: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十几减9”时,提问学生如何想出答案来,学生们讨论热烈,各抒已见,有的学生说:“11可以分成9和2,所发11减9等于2”;有的说:“先从10里减去9等于1,1加1等于2;”还有的说:“9加2得11,所以11减去9等于2”,等等。对于学些答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哪种算法比较好。这样既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交流了多种解题思路,收到了多项的反馈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给学生说,做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时,教师可以公析两位数加一位数与加整数十数在计算时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动手,让学生加深理解,增进记忆。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乘法中余数的含义”时,让学生用分小棒的方法,直观看到什么是余数,如7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以分成2份。还剩余1根,这个余下的数就叫余数。使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进一步思维,形成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概念。再比如,在学习“填条件提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条件和问题,如“小明有8朵花,小刚有10朵花,          ?”一题,学生有的填小明和小刚一共有几朵花?有的填:小明比小刚少几朵花?有的填:小刚比小明多几朵花?对这些不同的答案,教师要积极鼓励,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设置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等促使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新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才能迅速的解答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基础,掌握新知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即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提出有深刻性、创造性的问题来,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要想抓住事物面人在规律和本质,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的一定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如: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
如在教学“8加几”时,教师通过对“8加6”的思考过程用学具操作后,给学生一个生与生互问的机会,根据“9加几”的知识迁移,甲生问“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乙生问:“为什么不从8根里拿出4拿根放在右边6根里?”丙生问:“为什么要凑十?”丁生问:“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在旧知识的迁移中,学生很容易提出一些问题,产生“好问”的兴趣。再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这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这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式推导?”我没有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学具动手操作,改变了书上只介绍一种推导方法的简单模式,分别使用割补、拼合与分解法,总结出十余种推导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从上述十余种方法中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使用哪一种推导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只有一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提倡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放手让学生“做”数学,真心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用行动来表示,通过活动来理解。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围成一个长方形,并让小组成员告诉同学邻边指哪几条边,对边指哪几条边,这种游戏性的活动既具体形象,又使学生容易掌握,在学生了解了长方形的对边,邻边后,我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证明长方形的特征,他们兴致很高。有的对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有的量课桌的边,有的量数学课本的边,每个学生都做得很认真,这样的把一堂枯燥的有数学课变成了学生的活动课,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在比如我教这样一个问题:“一块豆腐分成八小块,至少要切几刀?”有的说要切七刀,有的说要切四刀,而有一个学生说要切三刀,大家对只要切三刀的答案,有的吃惊,有的怀疑,议论纷纷。这时,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因势利导,让大家动手试一试,大家从动手、动脑操作中想办法,结果发现确实只要三刀,就能把豆腐分成八块,这样给学生一个实践活动的相会,不断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需要创新教育。作为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能力为目标,有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不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能耳濡目染地感受创造之乐趣,正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至高境界之所在。
编辑:杨浩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延长县小学 特此声明。